第九十一章 大师计划(求推荐票!)(1/2)
因材施教这句话,最早源自《论语·先进》。
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、冉有问出同样的问题,但是孔子却是两种不同的回答。
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就问了,为什么两人问是否闻而后行,先生给出的答案不同?
孔子回答道:“冉有为人懦弱,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。子路武勇过人,所以我让他谦退。”
这个教学方法到了现代依旧流行。了解学生的特长,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,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,获得进步。
只是这种方式要针对个人,老师的时间毕竟有限,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都来,所以影响终究有限。
光华大学一两万名学生,陈灏自然也做不到对每个人都因材施教。
所以,他也只能对部分有天赋的学生,以免埋没了这些天赋。
“网文大神?”
陈灏在笔记本上写着这四个大字。
既然要开设这类的专业,当然是请到这领域的顶尖人物来教课效果最好。
就像那个特殊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,为什么要说是华夏历史上最厉害的大学?
不光教出来的学生牛,连老师也个个牛气哄哄的。
西南联合大学那时候的老师370人,光是大师和顶尖人物就不少。
教师名单中有吴大猷、周培源、梁思成、金岳霖、陈省身、王力、朱自清、冯友兰、陈寅恪、沈从文、陈岱孙、闻一多、钱穆、钱钟书、费孝通、华罗庚、朱光潜、赵九章、林徽因、吴晗、吴宓、卞之琳等。
也许很多人听闻过名字,但不知道为何这么出名,列举几个介绍便知。
陈省身: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,国际上享有“微分几何之父”的美誉。
华罗庚:著名数学家,华夏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,华夏现代数学之父。
袁复礼:从事教育学、生物学、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,是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。
梁思成:华夏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,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,华夏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,华夏古建筑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先驱者、倡导者。
林徽因:华夏著名建筑学家、作家,也是华夏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。
顾毓秀:文理兼通,学贯中西,他既是国际电机界大家,还集教育家、文学家、戏剧家、诗人、音乐家和讲学家于一身,在世界享有盛誉。
陈寅恪、钱穆、吴晗三位国学大师。
……
教师名单里的名人实在太多了,随便拎出一个,都是在行业内赫赫有名的。
至于教出来的学生,那就更厉害了……
仅仅存在8年的大学,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、174位两院院士以及两位诺贝尔奖得主,9位国家领导人。
没有哪个学校比得过联大!
之所以能够出现这般多的人才,也是源自那个特殊且艰苦的时期。
金岳霖70万字的手稿在轰炸中遗失,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和毅力重新撰写,十年后出版了《知识论》。
陈寅恪右眼失明后仍然坚持授课,轰炸中高喊保护国粹要紧,为了治学最终累至双目失明。
钱穆撰写《国史大纲》,向师生证明统一和光明是华夏历史的主流,以此来振奋民族精神。
闻一多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放弃文化救国的幻想而投身革命,因公开痛斥果党特务而被暗杀。
所以,也不难理解为何大师频繁涌现出来。
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
陈灏念叨着这句话,眼睛一亮。
什么是大学呢?不是有高楼就被称为大学,而是有因为了有了大师,所以才叫大学!
“没错,以后要收集各个行业的大师、顶流到光华大学里来,就像那个时期,汇集了全国绝大部分精英的西南联大!”
陈灏心中打定主意,以后一定要打造全球最顶尖的名师天团!
加上系统建筑的buff加成,就不信培养不出最顶尖的人才!
西南联大的校歌有这么一句:千秋耻,终当雪;中兴业,须人杰。
联大培养出来的人才,让华夏成为大国在世界上站了起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