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得意忘形(1/2)
主父偃,一个在汉武帝时期崭露头角的风云人物,他凭借着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和过人的智谋,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主父偃深知汉武帝心中所患,其一是北方虎视眈眈的匈奴,其二则是汉朝内部林立的诸侯国。
于是,他向汉武帝进献良策,这便是那着名的“推恩令”。
主父偃面对汉武帝恳切地说道:“古时的诸侯易于掌控,只因他们的封地狭小,至多不过百里。
然而当下的情形却截然不同,诸侯王往往掌控着数十座城池,广袤的土地达上千里。倘若天下太平,倒也相安无事,诸侯们至多在自己的封地内纵情享乐。
可一旦天下陷入混乱,这些诸侯王便会联合起来,形成一股足以撼动朝纲的强大力量,甚至妄图觊觎皇位。
然而,对待他们切不可操之过急。假如贸然颁布律法强行削减其封地,他们定会即刻举兵叛乱。
先帝时期的七国之乱,便是由于晁错对付诸侯王的手段过于急切猛烈,最终事与愿违。
可若对其坐视不管,任其势力膨胀,对陛下您极为不利。我这里有一计,可两全其美——诸侯死后,依照旧制,爵位和封地通常只传予长子。
但实际上,诸侯所育之子绝非仅有长子,不如颁布‘推恩法令’,将诸侯的封地均分给他们所有的儿子。
如此一来,诸侯之子们必然皆会感恩戴德于陛下的浩荡恩德,而诸侯的力量则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分散,往后便再难形成气候。”汉武帝听后,深以为然,欣然同意了这个策略。
实际上,主父偃的这个“推恩令”,不过是贾谊“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”主张的变相延续,并未有本质上的创新之处。
但不得不承认,这一策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有效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,巩固了中央集权。
除了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为汉武帝出谋划策,主父偃还将关注点延伸到了汉武帝的身后之事。
要知道,古代帝王自登基伊始,便着手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寝。汉武帝的陵墓茂陵便是其中的代表。
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移民至茂陵。而所迁移之人,非富即贵,皆为豪强巨富。
主父偃进言道:“将这些人迁至刚设县的茂陵,一来能够充实京城,促进经济繁荣;二来可将这些人置于天子脚下,加以管束控制,实乃一石二鸟的绝佳之策。”汉武帝再次采纳了他的提议。
想当初,主父偃四处奔波,却无人愿意理睬,唯有卫青赏识他,并向汉武帝举荐。
主父偃也心怀感恩,当陈阿娇被汉武帝废黜后,主父偃极力支持卫子夫,上书恳请汉武帝立其为后。
而这正合汉武帝的心意,不久之后,卫子夫便成功登上后位。
汉武帝不禁感叹:“主父偃这家伙,犹如我肚子里的蛔虫,有时比我自己还要了解我的想法,更为难得的是,他总能想到令我如愿以偿的精妙办法。”
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,主父偃开始展开对昔日那些轻视、嘲讽甚至落井下石之人的报复。首先成为他目标的,便是刘定国。
刘定国此人,品行极为恶劣淫乱,先后与自己的后母、弟妹以及三个女儿有着违背伦理纲常的关系。
他的属下郢人与其产生嫌隙,在得知刘定国欲将其杀害时,准备出逃并将刘定国的丑行公之于众。
怎奈刘定国抢先一步,杀人灭口。
而这桩丑事不知如何传入了主父偃的耳中,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刘定国,于是将其丑闻在长安城大肆宣扬,一时间满城风雨,无人不知。
汉武帝无奈之下,只得召集廷臣商议,结果不言而喻,众人一致认定刘定国罪当处死。
消息传来,陷入绝望的刘定国最终选择了自杀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